7月30日意味着中伏的到来,这也是一年中最热的10天!就在7月29日,山医大一院中医科的郭洪波主任提醒大家,在这年中最“毒”的时节,暑、湿、热三种邪气合力出击,导致阳气外泄,正气虚弱。在中伏阶段,保持阳气的稳定至关重要,我们需要牢记三个“三”,以健康度过这个炎热的伏天。
首先,三处要避免贪图凉爽。在中伏期间,人体毛孔开启、阳气浮动,寒气通过这些“窗口”悄然入侵,非常容易潜伏在经络、关节和脏腑里。尤其在三伏天,特别是中伏这几天,更要注意保护好头部、腹部和脚部,绝不能肆意追求凉快!空调和风扇不要直接吹头部,头为“诸阳之会”,阳气汇聚之处,若凉风一吹,可能导致头痛甚至偏头疼,严重的话会引起面瘫;肚子更是不能受凉,脾胃作为气血生成的源泉,若受寒侵扰,就会虚弱,导致消化不良、腹泻或食欲受损;此外,脚部也要避免泡凉水,因为它是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,而反射区则与五脏六腑相通,寒气从脚入侵对肾脏极为不利。
其次,在中伏期间,建议多喝三种饮品。这个阶段不仅炎热,还有湿气缠身。尤其是中老年人,体内阳气不足、脾胃功能弱,更容易受到中暑和湿热的困扰。推荐饮用“三杯水”:第一杯是西洋参麦冬水。由于中伏期间容易出汗、睡眠不安且津液不足,心阴容易受到损害,每天取3克西洋参和5克麦冬,用保温杯泡着喝,既能清心降火,又能润肺生津,非常适合缓解夏季的心烦与失眠;第二杯是生姜红枣水。尽管天气炎热,但“暑中夹寒”的现象常常发生,建议用3片生姜和3颗红枣煮水,既能温暖肠胃,又能补气护脾,是三伏养阳的经典组合;第三杯是茯苓薏仁水。如果你感觉湿气较重、舌苔厚腻、身体沉重,脸上油光满面,从而有所浮肿,可以用10克茯苓和15克薏仁煮水作为茶饮,每天饮用约500毫升,帮助排湿而不损伤正气。
展开剩余39%最后,在中伏时,需要在三个时段内做三件事。中医讲究“春夏养阳”,而中伏正是补充阳气的绝佳时机。在一天中,有三个关键时段需做好相应的保养:第一,早上7点之前起床,晒晒背部以补充阳气。中医认为“背为阳中之阳”,在三伏天阳气最为旺盛,早晨的阳光可是一个宝贵的自然资源,趁着太阳刚升起,站在阳台上晒背10到15分钟,不仅能缓解颈肩部的僵硬,还能促进气血流通;第二,11点到13点是养心静养的时刻。这个阶段阳气最为强盛,但也是最容易引起上火和烦躁的时候,因此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和暴晒,建议小睡20分钟,帮助养心护神,恢复气血;第三,21点前入睡,以养阴护阳。晚上是阳气归于肾藏的关键时刻,21点后最好不要再看手机,避免过度消耗脑力,22点前尽量安然入睡。
来源:太原晚报
发布于:山东省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